本帖最后由 fuhe 于 2022-7-31 10:49 编辑
[引言] 近年来,全面导入IPD研发管理体系的中国企业越来越多,但真正通过IPD变革得到系统性、全局性业务收益和回报的企业却少之又少,大多数仅能取得局部改善、甚至仅停留在掌握了几个概念的纸面价值层面。本文希望和大家一块探讨这一现象背后的真正原因,共同助中国企业找到未来研发变革的转变方向。
/ 一:研发型企业常见问题 / 众所周知,华为是第一家系统引入并全面实施IPD管理体系的中国企业,也是从中受益最大的中国企业。自1998年华为将IPD引入中国以来,伴随着华为自身的成功,国内越来越多的研发型企业开始导入IPD,希望通过IPD变革,全面重塑自身研发管理体系,进而提升企业商业竞争力。然而,理想很丰满,现实却很骨干。据初步调查了解,近20年来,全面系统导入、局部导入或仅导入IPD相关培训的企业不下500家,但真正通过IPD变革得到系统性、全局性业务收益和回报(研发质量、成本、效率、产品商业竞争力全面改善)的企业却少之又少。大多仅能取得局部改善、甚至仅停留在掌握了几个概念的纸面价值层面。正因为此,不少企业领导甚至提出IPD无用论,认为IPD的道理都正确,但不适合自身企业、自身行业、甚至不适合中国国情。 我们坚持认为,不是IPD本身没有价值,而是企业上下还没理解IPD落地的核心逻辑。我们曾接触过的多家已导入IPD的企业,都自认为自己的IPD流程已经做的很成熟,但不明白为什么研发领域很多常见的问题却依然存在。近距离稍作探讨,就会发现这些企业的IPD基本上都是有形无神,最基础的跨职能能重量级团队没有一家企业是真正跑起来的,如下常见问题依然存在就丝毫不奇怪了。 - 1 相对国内国际主流竞争对手,产品开发质量差、成本高、开发周期长(产品上市后质量问题频出、成本高企、市场发布不及时)
- 2 项目立项通过率高,信心满满,上市后却销量惨淡,市场命中率低(缺乏准确、前瞻性的客户需求关注)
- 3 技术与产品脱节,大量所谓的高新技术躺在企业里睡觉(重技术、轻产品,技术与产品部门割裂,缺乏有效机制互锁)
- 4 产品开发只是研发部门的事,跨领域未能形成合力(项目团队仅靠一纸任命,所有事情都是研发的事,团队有形无神)
- 5 转阶段评审、质量评审流于形式,前面一路绿灯,大量缺陷遗留到后端集中爆发(难以做到事前预防,忙于事后救火)
- 6 技术引进与合作开发无有效管理手段(合作方大多处于支配地位,对合作方的管理乏力)
- 7 缺乏跨部门的结构化流程,跨部门流程有断点、冗余(各部门都有自己的流程,但靠人衔接,要么都管,要么都不管)
- 8 研发项目管理完全依赖个人经验,计划准确性差,变更随意(无套路、无能力、无积累,后墙不倒成为计划制定唯一可靠的依据)
- 9 产品数据管理能力缺失,研发版本多且混乱无序(知识传承靠传帮带,个人经验未有效转化为组织能力,对专家依赖高)
- 10 产品只管生、不管养,市场存量产品生命周期服务和维护成本高(无有效的EOX管理,全生命周期利润被吞噬)
- 11 ……
/ 二:IPD变革难落地的原因 / 如果您所在的企业已实施过IPD,依然存在上述问题,或许说明企业对IPD的理解仅停留在表面概念上,其核心思想还没被真正贯彻落地。同时,我们也相信,只要您的企业存在上述问题,IPD作为一套已被实践证明的成功的研发管理体系,其结构化流程、重量级团队、业务分层、异步开发、同步工程、CBB等理念,就一定能在某个方面给您的企业带来帮助。关键在于面向不同行业、不同业务规模、不同发展阶段、不同组织能力的企业时,能被理解并执行到什么程度。 既然如此,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企业听过无数这样的道理,但一到IPD变革执行层面,往往花费了很多时间、精力和金钱,却远远达不到最初的变革预期呢?经过对多家企业的持续跟踪和交流,我们认为,最核心的原因有如下三个方面:
1、IPD变革方案本身的适配不足:把IPD当作一套标准答案,生搬硬套,对企业研发业务场景的适配不足,过于重载。 标准意义上的IPD是一套非常重载的研发管理体系,尽管其内在的核心理念对所有研发型企业都可能适用,但只有在20年前的华为这类管理体系、组织能力、领导意志、人才密度、行业机会窗等条件都非常理想的环境下才有可能完全落地,才能真正取得系统性业务收益。但现实条件下,大多数企业都不具备如此理想的变革环境,如果把类似华为IPD的7个TR、5个DCP、大量模板/表单、覆盖8大领域整建制的重量级团队等概念全部生搬硬套,90%以上的企业都会消化不了。传统的IPD更适用于产品本身足够复杂、开发周期较长、单项目研发团队规模足够大的行业和场景。如您所在企业产品足够简单、开发周期就3~5个月、单项目研发团队一般就几人或几十人规模,在导入IPD时应更关注其核心理念的灵活应用和合理裁剪,确保变革方案对研发场景的适配,绝不能把IPD当成一套标准产品僵化导入并执行,不然一定会反受其害。 IPD的裁剪一般可从如下几个维度去考虑:TR/DCP点的裁剪、TR/DCP评审要素的裁剪、流程及流程文件裁剪(如模板/指导书等)、跨部门团队及团队角色整合、团队运作机制简化等,最终要在保证核心理念落地的同时,不失去轻量级业务的敏捷性。不同行业、不同业务规模的企业,在导入IPD变革时可结合自身情况,因地制宜的设计裁剪规则,以更好的匹配自身研发业务特点。
2、与之配套的管理体系支撑不足:仅把IPD理解成一套流程,与之配套的管理体系缺失 IPD绝不仅仅只是一套流程,更应该是一套包含流程(业务流程架构、流程、流程文件如模板&指导书等)、组织(岗位职责与分工、团队运作机制、决策规则、团队绩效评价、绩效结果应用等)、IT(业务应用系统和工具等)完整的研发管理体系。如果没有一套合理且严格被执行的管理体系与之配套,看起来再美好的IPD流程,都将无法有效运作。所以,IPD管理体系的落地是IPD变革能否取得切实成效的重中之重。
然而,从我们接触的多家曾实施过IPD的企业来看,自IPD变革之初,大家都把80%以上的精力放在了大量开发流程及流程文件上,而对与之配套的管理体系建设关注严重不足。直接导致了配套流程执行所必须的团队运作机制、决策规则、团队绩效评价、绩效结果应用等关键保障要素相对缺失,这种头重脚轻的IPD变革方案最后很难被全面有效执行和落地。
3、研发必备的核心能力缺失:把IPD流程当作万能钥匙,但实际上支撑其有效运作的研发核心能力缺失 好的流程能解决企业优秀经验从1-N复制的问题,但解决不了企业从0-1能力建设的问题。IPD作为一套成功的优秀实践,其切实落地除了需要与之配套的管理体系做保障,更对企业自身的研发核心能力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,如研发项目管理、业务分层、异步开发、系统工程、DFx设计、CBB等。这些能力从0-1的建设都不是IPD流程本身就能彻底解决的,往往需要企业持续多年的积累和培养。据了解,华为在全面推行IPD多年之后,依然发现70%以上市场代表的能力难以履行IPD流程所赋予的角色职责。为保证IPD流程的切实落地,曾同步启动多达几十项的专题赋能项目。
然而,不少企业在IPD变革之初,就寄希望于IPD流程一旦建成,便具备全面推行条件,并能快速见到业务效果。但往往试点一开始,就会发现自身组织能力捉襟见肘,可能全公司连一名满足流程角色要求的制造代表都找不出来。此时,如果对IPD变革没有清晰的认知,不能很好的管理期望、控制变革节奏,就很容易对IPD变革失去信心,进而导致变革半途而废。
/ 三:面向未来,企业究竟需要什么样的IPD变革 / 经过近20来年发展,大多数中国企业对IPD已不再陌生,更有不少企业已基本完成了从传统职能式管理向以IPD流程为基础的规范化管理的过度。面向未来,我们更需要的是让IPD流程在企业真正发挥价值,全面提升研发业务质量和效率、降低研发成本,而不是仅仅停留在美好概念层面。要达成如此变革预期,我们结合多年企业变革实践,提出了如下3个方向性的转变建议,供企业管理者们参考,也欢迎对此话题有兴趣的朋友一块探讨:
1、IPD变革需从体系建设视角转变为业务视角:建立一套漂亮的管理体系不是IPD变革的最终目的,我们的最终目的是要解决业务问题,不能解决业务问题的管理体系毫无价值可言 在变革启动之初,大多数企业也都是希望借助IPD管理体系,解决前文提到的研发域常见业务问题。但因为IPD本身的复杂性,随着变革的推进,不少企业会逐渐忘却初心,将变革的重心逐渐落在了大量的流程、流程文件等的建设上面,而忘记了我们所做的一切,本该始终瞄着解决研发业务问题而去。最后可想而知,企业收获了一套看似完美的管理体系ppt,但业务问题却依然在那里,得到的只是纸面价值而毫无业务价值。因此,我们建议企业未来的IPD变革,需要从管理体系建设视角调整为业务视角,自始至终都基于业务结果和价值驱动。只有这样,我们才能在复杂的IPD管理体系框架之上,迅速找到并聚焦主要矛盾,解决主要矛盾中的关键问题,帮助研发业务在短期内见到切实成效。
2、IPD变革需从研发视角转变为跨职能视角:IPD变革绝不仅仅是研发的事,市场、制造、采购、服务、财经、质量等跨职能领域的同步跟进,才是IPD变革不可或缺的基本要素 我们常说,IPD变革的核心就是实现前面那个“I-Integrated”,也就是跨职能的集成。绝大多数企业的IPD变革之所以失败,最典型的原因就是跨部门的重量级团队运作不起来,有形无神。因此,从变革之初,我们的关注点不能只在研发身上,我们设计的流程、团队方案,要永远瞄着如何更好的解决跨职能集成的问。同时,为了保证跨职能团队的目标一致、力出一孔,流程和团队方案真正有效落地,相应的人力资源政策也必须跟上。这个问题牵涉面广,解决起来相对复杂,但不是没有解,而且业界有成熟解,关键是变革中企业的管理者们不能回避这个问题,一旦回避,整个变革就会失去其原有的核心价值。
3、IPD变革需从流程视角转变为能力视角:流程解决不了研发核心能力缺失的问题,我们只有同时在赋能上有节奏的下功夫,IPD流程才能真正活起来 如前文所述,IPD这套体系对企业自身的组织能力要求非常之高,如研发项目管理、业务分层、异步开发、系统工程、DFx设计、CBB等,没有这些能力支撑,所有的流程都是跑不起来的。这也是很多企业反复提到的,这些流程、概念我们都知道,但就是做不好。但能力的培养却是个长期持续积累的过程,因此企业在导入IPD管理体系时,除了必备流程的建设,还必须对企业当前的组织能力有个非常清晰的评估和认知,知道哪些能力已就绪、哪些能力还不够、哪些能力的缺失是当前的关键瓶颈,只有这样,我们才能有节奏的逐步导入IPD相关理念和要素,急用先行,抓住业务开展中的主要矛盾,并解决其中的关键问题。也只有这样,我们才能做到既不以能力不足为借口裹足不前,也不会为了追求完美而事倍功半。
希望通过我们的共同努力,帮助中国企业破解IPD变革密码,找到一条真正适合中国企业自身的IPD变革之路,切实帮助中国企业迈向第二增长曲线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