立即注册

2PLM

查看: 602|回复: 0

[已解决] 从LTC到IPD的产品开发协同思考

[复制链接]
发表于 2024-2-20 18:53:20 | 显示全部楼层 |阅读模式
本帖最后由 fuhe 于 2024-2-20 18:56 编辑

针对协同,在过去的项目咨询和实施中经历的最多,企业也从简单到CAD设计协同到设计工艺协同,已经扩大到集成产品开发团队协同,甚至更扩大的从市场需求到产品规划,再到产品开发和产品交付,从市场端来,最终又回到市场的协同——这两三年经历了多个更大范围端到端的业务拉通和IT实现的项目,让我也体会到企业更大范围协同时的数据孤岛,以及通过有效的数字化手段和工具提升的可行性。
协同的改善随着跨部门的范围越来越大,改善的难度也越来越大;当不同的部门对业务管理和产品数据有不同的诉求时,如何通过对价值链和数据链的分析,进行合理的业务建模,确保业务的顺利衔接,确保数据的贯通(这个好像是一个很简单的事情,但实际在企业访谈过程中,发现了大量的过程重复的数据处理工作);最近几年研究学习BOM比较多,因此以BOM为例,层级统计分析了从市场阶段对BOM需求,一直延续到售后运维,不同的部门都在吐槽BOM质量低,即使是行业头部企业,也收集到超过100条问题。
翻了一下过去的公众号,发现已经针对产品平台化设计写了好几篇,但有一些网友问,或在企业咨询实施时也有类似疑问,我们为什么要进行产品平台化模块化设计,到底会给企业带来什么效益?平台化开发[/需要企业有很大的投入,但价值在短期内确很难体现,从产品的迭代优势、市场优势和成本优势进行说明,但讲完了发现企业响应者甚微;后来在一家沟通时,站在市场和营销的视角分析对产品数据的需求,分析如何进行产品开发快速响应交付,即站在从商机到合同到产品/解决方案交付的视角,梳理BOM对业务的支撑,获得了企业的认可,所以当山重水复疑无路时,站在需求者的视角想一想,也许就是柳暗花明又一村了。
这块其实也没有多么高深的业务理论,就是LTC业务,不过在以前的很多针对LTC的业务中,更多关注商机的获取,订单的确定,产品的交付和合同回款,整个过程更加倾向于商务/订单而非产品,但随着企业产品的客户化定制增多,如何在前期就精准基于企业能力识别需求与产品的差异,并且按照差异快速可控的设计,实现订单BOM的准确交付,我认为这是站在产品管理视角,分析LTC业务,并且串联上下游业务耦合和协同的重点,也是LTC实施的重点,否则LTC就很有可能漂浮在企业的营销服业务的顶层,无法向下扎根。
但是对于企业来说,实施产品平台化开发,以及LTC流程的实施向产品开发扎根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;首先要确保企业在实施LTC业务时,不要仅仅当成一个业务梳理和过程文档交付的项目来推进,因为这些年的确见多很多将IPD和LTC都实施成为项目管理,好像使用了项目管理的WBS将各种交付物落地了就达到诉求;其实这种情况,我们假设将过程分为4步骤的话,那也仅仅是入门,只是在内部贯彻了IPD和LTC的理念,并未真正的带来多大的改善,尤其是从数字化视角的量变聚集引起质变的价值链。我在企业协助IPD和LTC落地时,更喜欢先从更宏大的视角定义这个业务耦合,然后在此基础上,拆解协同过程中业务诉求和数据诉求,在定义协同的业务部门和数据目标,并且通过不断的,持续的拉通上下游的业务,逐步向从市场来到市场去的端到端业务贯通(这对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,因此企业必须深刻认识到这一点,并将持续改进作为长期战略目标,不断推进和更新迭代。只有这样,企业才能保持竞争力并取得长期成功。)
为了在自己的知识和能力范围内,更好的策划和定义产品开发与LTC的协同,在过去的两年中,我翻了好多本关于LTC的书籍,LTC流程变革的一大亮点就是大幅提升了标前引导的质量,以此在项目期间高质量地管理客户的项目需求。华为以前在这个阶段做得不够好,过去的标前引导不正式或效果不佳,过于依赖员工的个人能力。IBM曾经流传一句话:“如果你不能去控制客户的需求,那么你93%会失去这个项目。”需求是项目的游戏规则,一个项目的质量在客户的正式需求形成前就被决定了。因此在面向LTC的业务过程中,定义的“铁三角”组织就至关重要,在这个过程中我最关注解决方案的定义,因为向前衔接了客户的诉求,向后定义了交付的要求。解决方案在商机阶段就逐步输出,并通过商机确认和合同确认逐步推进。第二种情况更容易理解,暂且质量和效率先不说,但第一种情况就很少见,尤其是在标前阶段的定义。在标前引导阶段,企业对两种来源的商机的处理逻辑会略有差别
2024年我计划在这方面投入更多的研究和探索,不仅是为了将自己的经验与企业的实践融合,更是探索自己总结的方法的可落地性;将解决方案和产品数据定义的阶段向前迁移,面向商机进行分析,不仅是为了更好的满足交付的需求,也是更好的在前期识别客户偏好、精准对手的产品战略,便于企业能有更多的精力和投入改善产品开发,提升从商机到合同的转换效率和质量(当然也包括在这个过程中,对产品性能指标、成本质量、运维指标的偏差分析等)。基于这种更细致的管理方式,不仅要求前端的市场营销需要更精益,产品研发更需要转向精益,才能获取价值链的精益,再加上数字化的加持,才能如虎添翼(前提是必须是虎,要是狐,那就弱了......)
在已经实施IPD和LTC的企业,若没有进行真正的变革,尤其从电子化/信息化转向数字化,获得的改善就不是很大,这里很大的阻力就是“忙”,担心改变或变革的不确定性对现状造成影响;我在一些企业沟通时,有些工程师或领导直接告诉我们:至少目前业务还能运行,你能确保你的方案一定能对我带来提升,要是影响交付你能负责?是不是忙中添乱?对于这种状况,很多时候我会是保守的,逐步的改善总比不改善好,推动愿意改善的人员先进行改善,建立更多标杆影响这些“忙人”;当然在新的2024年,我也会从更多的视角分析从IPD到LTC,以及LTC到IPD的项目实施中的思考,希望能获得更多志同道合的指正和认同。

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

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,没有帐号?立即注册

x
回复

使用道具 举报

游客
回复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立即注册

小黑屋|手机版|Archiver| PLM的星空

GMT+8, 2025-4-5 03:48 , Processed in 0.074244 second(s), 18 queries .

PLM产品部技术团队 X3.4

© 2018-2023粤ICP备2021011559号粤公网安备 44060402002077号

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